多元化是近代上海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逐渐构建起具有各自渊源的教会医疗体系,以上海医学院为代表的国立医学院也自成体系。就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来看,就包含了几种不同的医疗传统,如:“英美体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法国体系”--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国人自办的私立同德医学院,多种医学流派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最终融为一体。
本文试图从近代上海医学教育的“英美体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入手,从儿个方而来解析:首先梳理它的发展历程,简述从同仁医院创办到1952年被裁撤近九十年的历史,继而通过学校的章程、档案等一手史料解读文本中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其次,探讨由课程、教材等方面彰显出的“英美式医学教育”办学特色,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切入,将它置于近代欧美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考量,主要从美国医学教育发展这条线索出发,讨论近代上海“英美式医学教育”所移植的教学模式及其特色。第三章则聚焦于医学院的师资力量、生源及毕业生的去向,并结合他们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即医师这一新职业人群在近代上海的形成、活跃以及对近代上海医疗体系构建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具体包括医师认证制度和西医团体的形成等。最后一章以比较的视野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国立上海医学院从办学性质、办学宗旨、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使研究具有整体性。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存新知识、新学科、新职业之间巧妙衔接,而这三个关键词正包含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转型的一大趋势,也赋予了此论题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力求通过章程、档案、年刊等核心资料的解读,客观全面地阐释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在医疗社会史和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探讨价值,将“医学教育--医师群体--医疗体系构建”完整地串联起来。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