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在40年代初期,路翎的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刊登在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这是他作为作家的起步。随后,路翎便受到了主编胡风的青睐与提携,在《七月》、《希望》上一共发表各类作品二十二篇,进入了他写作的高峰期。1942年,路翎发表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抗战时路翎的比较突出的文学成就则是创作了被胡风高度评价为“一首青春的诗”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这部小说是“七月派”小说的扛鼎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路翎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传媒成就了他这样一个天才。通过对路翎其人其文的研究,我们发现40年代路翎的成长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编辑胡风的提携,出版界的青睐,著名批评家的热情关注,“七月派”同人的鼓励与帮助,以及《七月》、《希望》的文学立场、编辑方针、战时的文化环境等等,这些因素共同铸造了路翎的文学品格。
本文从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的角度着手,分析了现代传媒视野中路翎的际遇与选择、现代传媒与路翎文学写作的关系、现代传媒对40年代文学的影响及贡献,以期深入解读路翎40年代的文学写作与现代传媒之间不可分割、相互契合的关系。本文旨在以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解读路翎文学写作及文艺思想的崛起及成熟,当然,本文也旨在推动以现代传播学的角度介入更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