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稻作产区,江南稻农因时因地创造了许多适宜当地稻作生产的农具。江南地区稻作农具的发展与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稻作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从制作材料上讲,从最初的木石到青铜,最后发展到铁制;从操作功能上来讲,从最原始的挖掘,到形成耕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施肥、加工等多种工具系统;从动力上来说,不但使用人力和畜力,还借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这实在是劳动人民的创举。江南地区的稻作农具是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具有就地取材,轻便灵巧,实用性强,适用性广等特点。稻作农具是江南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用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江南社会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系列相关的民俗文化。在稻作农具发挥作用的每一道稻作生产工序中,都形成了一定的习俗,寄托了江南人民对稻谷丰收、谷米富足的美好愿望。
关于稻作农具形成的一些岁时节俗以及稻作农具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与禁忌,揭示了千百年来稻作农具对江南百姓生活、信仰及价值观的影响,如在稻作农具上题字的习俗,寄托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美好愿望;车水号子、拾稻穗头、拜斗会是稻作农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习俗,反映了江南农家特有的生产生活原貌。稻作农具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稻作农具对江南人民生产生活的渗透是深层次的,形成了特有的江南稻作农具民俗文化;另一方面稻作农具民俗文化反映了江南传统农耕社会下人民的生活和价值取向。稻作农具在传统社会促进了江南稻作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农业文化赖以生存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变化,传统的农耕技艺和农耕文化渐渐趋于消失,传统农具已经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在当今江南社会,诸如水车、连枷、风扇车等古老、落后的农具已经逐渐被淘汰,只有一些诸如篮子、箩筐等盛载工具及锄头等常用工具还在使用。现在研究稻作农具的目的是要寻觅传统的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稻作农具的传统功能消失后,人们把其当作旅游景观来开发,把它们当作传统农业的符号在现代媒介中显示出来。
稻作农具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丈化资源,有必要重新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以凸显其与众不同的价值。江南地区稻作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经验。另外应该认识到江南地区稻作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同时由于稻作农具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稻作农具本身,还包括与其相关的节庆娱乐、礼仪、禁忌、工艺、技术等,所以也给保护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直接导致保护工作进展缓慢。但是应该认识到保护稻作农具文化遗产是项艰巨但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利用好稻作农具文化遗产是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稻作农具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