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自古就是农业发达区,外来物种引进的历史非常悠久,汉朝传入中国的苜蓿、西瓜、大蒜、核桃、石榴等蔬果品种,如今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明清时期是河北引进外来物种的另一个高峰期,美洲作物的涌入,使河北一跃成为这些作物的大宗产地。清末外国的入侵,在给河北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客观上传入了一些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但受封建制度影响,并未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
1912年的辛亥革命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革命后如何发展中国积贫积弱的农业成为新政府的工作重心,一些曾到外国留学,接触过西方文化的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动植物品种,提高品质、力图改良农畜业,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努力在不断进行着。1927后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将动植物引进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峰。1927至1937年间,相对宽松的国际国内环境,有所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动植物品种成为可能。民国政府新出台的,对民间力量的鼓励政策,使得此时的引进主体也有所增多,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一时间形成了政府部门、个人、社会团体、宗教等诸多力量合力推进的局面,政府运用其行政力量和财力,在引进中扮演着主导作用,其他引进力量的工作虽无法与政府匹敌,但其立足于单个地区,重点投入人力物力,重视引进时效和质量,形成了若干示范区域,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河北地区的物种引进,与当时的国家外部环境和社会主要矛盾联系紧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地区沦陷较早,引进工作被迫停止。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局限,引种高潮在给河北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一定变化的同时,并没有改变本地区农业落后的根本局面,甚至或多或少了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形成了外来物种的入侵现象。但种种历史经验的启示,为我国当今“三农”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