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藏汉文学当中“龙”这一文化元素的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文化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圈的意识之表达,因此从文学形象中能够窥知文学表达主体的观念意识,进而对其文化认知进行分析,并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层面的民族文化特性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藏汉文化体系中“龙”元素的起源进行了追溯。根据考古发现的古代遗存以及文本资料记载,论证了“龙”元素在藏文化与汉文化当中各自具有相对的原创性,是各自独立起源的文化元素,并在文学起源阶段通过必然途径纳入文学创作之中。
在此基础上,对藏族文学和汉族文学表述当中的“龙”进行了界定,将龙定义为满足“具有一定的通灵能力、能够影响自然环境且与自然现象密切相关的水族生物”条件的一类文化元素。根据这一边界条件,藏族文学中“鲁”的一部分和“珠”,以及汉族文学中的上古龙、蛟龙、虬龙、黄龙等均属于“龙”形象的不同表达方式。对这些龙形象分别进行分析,即可确定龙形象在藏族文学史与汉族文学史上各自的演变历程。龙的形象在藏族文学史与汉族文学史上各自经历过两次主要的形象跃迁,且两次跃迁发生与完成的时间段在藏汉文学史上接近或重合。藏族文学史上龙形象的两次跃迁分别为公元3-5世纪“珠”形象被引入到藏族文学语境下的“龙”形象类群,以及公元7-9世纪“鲁”的形象受到佛教文化影响而发生的较为明显的转变;汉族文学史上龙形象的两次跃迁分别表现为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6世纪从上古龙到经典龙亦即黄龙形象的变迁,以及公元7-8世纪龙形象的人格化与社会化过程。在公元13世纪以后,藏汉文学中的龙形象则体现出高度趋同性,且龙在文学作品中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通用形象。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对藏汉文学史上龙的形象演化历程以及两次龙形象跃迁进行比较研究,可知龙形象最初的文学化,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既有矛盾又有敬畏和依赖的关系。
龙被塑造为自然力量的代表,文学作品中对龙与人类互动的描述,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龙的文学形象变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模式的改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情绪反馈。而这种关系模式的改变,则源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民族经济生产模式的成熟化。龙形象的趋同演化这表明,无论藏族文学还是汉族文学,其发展都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内在联系;而藏汉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体现出的相通性,则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学表达的主体是人,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人的情感、意识、观念等方面的表达。文学形象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正是社会形态演化与文化发展历程的投射,而文学形象的变化,又和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息息相关,同步于文化形态变迁。通过龙文学形象变化体现出的规律也符合一切客观事物发展共同的内在规律。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