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人是中国回族的一个分支,因历史迁移分布在中亚及俄罗斯等地区。他们的身份也因居住地的历史变迁,及居住地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出现多重表现。东干文学属于世界华语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印象”及“中国记忆”是该文学思想书写和情感表达的核心。然而,因所属地文化生态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背景的束缚,东干文学所表述的各种现象背后,隐含着鲜明的多元化空间形式及其身份认同。纵观东干文学发展史,由单一的“中国之根”,向“其他支脉”的延伸,是东干文学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变迁的主流。即便如此,对“中国”及“中国回族”的持续追忆与强烈记念,是东干人通过文学表达他们思想情感的最终归宿,也是他们面对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忘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重要表现。一般而言,移民的原初文化不仅在迁移过程中没有消失,反而在人口流动中得以保留和衍传。但是,长距离的跨区域空间转换,东干文化与中国及中国回族文化之间,不能接续而发生断裂。作为文化重要一部分的东干文学,却在历史的“墙壁”一边,坚持书写中国文化。尤其是东干文学空间形式,重构了以中国回族文化为主的文化形态。东干诗歌以独特的表达方法,建构了东干文学特殊的文学空间形式;中国西北方言特色鲜明的东干小说,再现了多样的东干文学语言空间形式。尽管,东干文学呈现了不同的空间形式,但是,每一种东干文学空间形式都折射出东干文学所表达的身份认同。
通过分析东干文学作品,其所隐含的身份认同,大致有三种。即,“我(们)是谁”——东干文学作品中的族群认同;“什么维系了我(们)”——东干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认同;“故乡”在哪里——东干文学作品中的地域认同。笔者认为,东干文学是探究东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探究东干人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东干文学多样的空间形式及其身份认同,是东干人基于历史变迁与面对现实,所呈现出东干人对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情怀。一方面,东干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书写,强化“中国记忆”,以及对“中国之根”的追寻。同时,也暗含着一种历史追问:“我们”为何成为“我们”。另一方面,与“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让东干人更加对他们文化之根的眷恋与守望。因而,在一些现实描写与表述的表象背后,实为他们对过去的不舍。所以,这既是东干文学多样性空间形式产生和多样性身份认同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探究东干文学空间形式和身份认同的根本目的所在。然而,文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文学书写群体,也会随之变换情感表达的方向。未来,东干文学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的走向如何,只能留个后面的历史来解答。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