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权威机构

中文期刊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本文+动作动词”汉英对比研究

“本文+动作动词”汉英对比研究

来源:期刊网  作者: 宝柱;   导师: 廖正刚;   时间:2018-04-21 14:41:03  点击: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有一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为了使表达更显客观,很多的作者竭力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作为主语。使用文章本身作为主语是所有策略中比较普遍地一种。比如:“本文提出”、“本文探讨了”以及“本文认为”等都属于这种表达。在这种表达方式中,“本文”被用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动词是动作性动词。一般来说,这些动作性动词往往只用于描述人类的动作过程。可是,在以文章做主语的表达方式中,非生命主体似乎成为了动作的发出者。G. Low(1999)探讨了这一问题。他发现,在他指导的留学生中,有些人总习惯在论文的介绍部分使用this paper thinks这种表达。他本人对这种表达并不认同。他认为,文章作为一种非生命主体不具备思考能力,所以使用“认为”这样的词很不恰当。于是,他摘取学生论文中以this paper+动作性动词的表达作为语料进行调查,检测这些表达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中的可接受程度。结果证明,以文章作为主语时,对动作性谓语动词的选择并非毫无限制。This paper argues/takes the view等均为可接受的表达方式。但是This paper thinks/believes/is certain等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另外,他又对this paper thinks这种表达方式的认知动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this paper thinks是以A PAPER IS A PERSON为基础的隐喻表达。可是,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来说,“本文认为”这样的表达并无不妥。事实上,在中文论文摘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表达。另外,对于这种语言现象的认知动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首先通过语料库考察中英文论文中“本文+动作性动词”的表达方式,以期找出中英文差异:其次,通过对十名受试进行问卷调查来考察“本文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在中文中是否认可;再次,对于本文认为或this paper thinks这样的表达方式的认知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介绍。在本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总体描述;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预期目标,即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揭示在“本文+动作性动词”这种表达方式中,是否存在中英文差异,以及揭开这种语言现象的认知动因。然后,作者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最后,对本论文的总体设计进行了介绍。论文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对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相关理论以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一一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章为研究设计。在这一章中,作者对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作者使用100篇中文论文的摘要和100篇英文论文的摘要制作语料库,考察这种语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是否存在中英文差异。第二部分是通过对受试进行测试来进行的研究。作者考察了“认为”、“相信”、“提出”和“指出”四个动词分别与“本文”、“笔者”、“我们”和“我”相搭配时的认可程度。第四章为结论和讨论部分。通过对中英文语料的统计,对比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中文中,使用“本文+动作性动词”的频率高于英文,但在两种语言中,这种语言现象都存在;其次,在中文和英文中,与文章相搭配的动词多是用于表达现实动作或言语动作的动词,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在英文中并未出现,可是在中文中却发现了两个以“认为”为动词的例子。“认为”是一个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为了验证在英文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确实习惯上不用来与this paper相搭配,作者在美国当代语料库(COCA)中对paper thinks,paper believes,paper feels以及paper is certain四个词条进行查找。随有少量例子出现,但明显并不普遍。在后面的测试中,作者发现,多数受试对“本文认为”这种表达很认可。这说明,在中文中,“本文认为”是一个恰当的表达。随后,作者尝试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中找到更多的在中文中“本文+心理活动动词”的表达却并未成功。这说明不论在中文还是在英文中,当人们使用“本文+动作性动词”时,如果动词表达的是现实动作或言语动作,这种用法符合表达习惯。如果动词表达的是心理活动,则不符合表达习惯。但是,“本文认为”是一个例外。它已内嵌到汉语的习惯性表达中。最后,作者对this paper thinks的认知动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它属于认知转喻范畴,并采用心理空间理论对其运作机制进行解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本章首先对整个研究及结论进行了简要综述,然后对研究局限进行了说明

本文关键词:

收缩
  • 电话咨询

  • 400-8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