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陶东风在《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的“本质主义”症结进行了批判,并提倡以“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历史化、地方化的重建文艺学知识。此提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的确束缚了文艺学研究的自我反思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也有学者表示,文艺学知识生产的根本弊端不在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在于权力对文学生产的不正常制约;甚至有学者认为,“本质主义”式的文论思想也有其合理性。无论学者们的文学观念如何相左,但他们想守护发展文艺学学科的愿望是一致的。而文学理论教材作为传达文艺学知识最有效的载体,学者们自然会根据论争中建构的新思路对其进行重新编写。那么,这些产生于反本质主义论争中的文学理论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何不同?这些新兴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它们又是以何种体例编写而成?未来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都将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加上绪论和余论,本文共计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现状及意义的论述。第一章先是对反本质主义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阐释,然后就我国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不同理解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教材的亲缘关系。截至目前,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的确为我们发展文艺学学科和重建文学理论教材提供了很多好的构思和设想。所以本文的第二章主要是对产生于反本质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理论教材建构思路的探讨,如建构主义、关系主义、本土主义等。此外,本章还特设了一个小节,主要是对传统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的本质主义问题的阐述,目的就是要让读者在对比中发现新兴教材的特别之处。不同的教材建构思路通常会衍生出不同的编写体例。基于学者们对反本质主义问题存在理论立场、文学观念和建构思路的差异,所以本文在第三章选取了六部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论教材对它们的编写体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第四章先是对这些新兴教材进行了历史性评价,然后就如何在反本质主义视域中构建理想型文论教材总结出了几点编写原则。余论部分主要是说,文学理论教材的重建不能学极端的反本质主义一概反之,应当看到本质及本质主义的进步性和合理性。
本文关键词:
代为发表论文(1)
大学生发表论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