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此消息一出,世界各地媒体报刊纷纷发表了各自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在中国国内,“莫言热”现象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热烈的讨论,而且由文学领域延伸到了中国社会的多个方面。莫言获得诺奖之后,莫言研究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研究高峰。但以往的国内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往往集中在对莫言作品的内部研究上,而以中国国内“读者”为研究对象的外部研究还很不充分。
本论文将从官方、普通读者、专业作家、专业研究者四个接受群体进行全面的分析他们对莫言获诺奖之后的接受反应。第一章将“官方”作为一个研究主体,以考察官方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态度、反应。同时,通过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媒介方式,考察了官方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批评与传播做出的引导。进而,着重研究官方对于诺奖效应——“莫言热”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做出的相关引导。第二章以“普通读者”为研究主体。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章对莫言获诺奖之后的普通读者的反应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考察普通网民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心态与情绪变化。着重研究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不同的观点与争论,以及普通读者对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分析。第三章主要以“专业作家”为一个研究主体。通过对三十位专业作家进行问卷调查,笔者考察了专业作家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态度与评价反应,以及搜集整理了网络上的专业作家对莫言获奖之后的各种问题的论争的资料。第四章以“专业研究者”为研究主体。该部分通过对三十位评论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通过个人微博、期刊杂志、记者访谈等方式搜集了专业研究者在莫言获诺奖之后的不同反应。着重考察不同研究者在莫言获奖之后的反应,以及专业研究者在莫言获诺奖之后的几场论争。结语主要是对上述不同四个主体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不同反应的分析与总结。目的在于研究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不同人群的文学观及对莫言与当代文学的评价。附录部分包括对不同群体调查之后的调查问卷分析,网络微博上的一些书信与对话等材料,其主要目的是丰富研究资料。
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考察、图表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一方面,能够清晰而详实地梳理不同类型的读者对莫言接受的现状,客观而具体地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以及莫言作品被广泛接受背后各种参与机制与话语力量的运作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对莫言小说的接受来呈现同时代人的价值与意义,体现时代的阅读气息,更好的拓宽莫言研究的领域,更好的把握作家作品接受背后潜藏的社会时代因素和读者接受心理的变迁,呈现出当代“边缘化”的被忽视的个别经验,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形成完整的莫言研究,从而深化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认识,为文学史研究开拓出新的维度和阐释空间。本论文通过对官方、普通读者、专业作家、专业研究者四个主体的调查研究发现,莫言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写作成就尽管受到国内部分读者的争议,但已经得到了中国国内读者的普遍认同。同时,四个主体对莫言获诺奖之后不同的接受反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方面放松了文艺与政治的过度紧密关系,另一方面也致力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普通读者中引发的“莫言热”现象则表明了中国当下的读者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变迁;而中国的专业作家与专业研究者在莫言获诺奖之后的不同接受反应对中国当代文学界、思想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重新评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文艺问题的再次探讨,西方话语的重新审视等问题将会有新的突破。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