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前身为《五指山文艺》)是一本海南本土的文学杂志,孕育于我国南部边疆的海南岛,创办于文化大革命中后期(1972年),那正是边疆海南集体主义制度化的高潮期。因此,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委会才批准创办《五指山》杂志,并由其下属的政工组宣传办负责主办,目的是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建设成就,故自其诞生起就肩负着对海南民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整合任务。《五指山》的办刊历程较为曲折,但始终以培育海南本土民族—民间文学作为办刊宗旨,从而成为海南本土民族—民间文学的孕育摇篮和成长园地,虽然文学性及专门化色彩相对较浅,但却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向度及文学生活属性,而这正是《五指山》的文化魅力与文学价值所在。
本文以《五指山》杂志为研究对象,透过其办刊史料和发表的作品,重点讨论黎族文学与海南文学生活的种种辩证。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叙述《五指山》伴随海南地方变迁的发展史,以及黎族文学的前沿概况,从而为深入而系统的文本研究作好文学史铺垫;在较为详尽的《五指山》黎族文学史基础上,从“文化建构”、“文学生活”两个问题出发,对《五指山》黎族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前者归纳《五指山》黎族文学的建构路径,后者展现《五指山》黎族文学的生活向度,并分别置于第二章、第三章之中。经过历史性的叙述与问题式的探讨,以彰显《五指山》黎族文学的价值维度,并将此部分作为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最后,以回顾式评价总结全文。总之,为了推动海南本土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并致力于提高黎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应用能力,《五指山》杂志选择了“生活化”、“平民化”与“本土与域外互动”的发展道路,为广大民族、民间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作平台,并通过信息互动与创作交流而向岛外文学界传播,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文化贡献。《五指山》对海南本土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培育,是现当代中国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有着非常接近少数民族民间生活的创作取向,对少数民族文化、文学培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