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安东尼·皮姆在其《翻译史研究方法》中所言,翻译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译者,因为只有译者负有对社会因果的责任,翻译史必须围绕译者生活和工作的语境展开。再考虑到儿童文学翻译因其特殊的读者群体而在当代多元主义文学翻译中表现出的独特位置,本研究决定以“晚清”至“五四”(1898-1927)时期的儿童文学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不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一个个独立的译者,而是作为一种群体现象存在的译者群体,置于“晚清”至“五四”以来这一独特的时空背景,具体包括两大类:西方来华传教士译者群体和中国本土儿童译者群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翻译史与社会史两方面出发,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整体而言,本研究是一项描述解释性研究,并以多个案研究作为补充,以获得更为系统深入的分析。
研究步骤如下:首先,收集、整理了两个附录,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数据,具体包括附录1中的《1898-1927年翻译和翻译儿童文学的译者与译作目录》与附录2中的《部分译者介绍》。其次,基于这两个附录提供的信息,研究者对这一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再次,本研究从三方面对这一时期儿童文学译者群体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以梁启超与林纾为个案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译者进行了个案分析。最后,研究者从人口学特征、源文本选择动因、翻译策略等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综上,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的研究路径,旨在系统描述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译者及其译作的总体情况,旨在对这一时期儿童文学译者群体的出现进行现象分析,并最终对这一译者群体的整体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整篇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引论部分,具体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翻译史研究,儿童文学的定义和儿童文学翻译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第三章以笔者编制的《1898-1927年翻译和翻译儿童文学的译者与译作目录》为基础,对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概貌进行概括与描述。第四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晚清至五四时期儿童文学译者群体出现的原因,并采用多个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第五章从人口特征、源文本选择动机、翻译策略等单个维度对这一时期的译者群体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特征分析。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