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历程呈现给我们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也就理所当然,其中,对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也是冯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冯友兰学术终结,时代的动荡、斗转的现实使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迥异的风采。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冯友兰哲学活动的一个前提。冯友兰只是被动的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体现出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即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的阐释、哲学史的分期都体现唯物史观思想倾向。但是,此时冯友兰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立的。第二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时代的急剧变革与冯友兰对民族文化的关怀使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转变哲学立场,主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诠释中国哲学,提出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的学术思想,如“抽象继承法”等。此阶段冯先生哲学活动较为特殊,既没有完全否定新理学,但又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冯友兰独立自主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冯友兰在哲学史研究中,抛开哲学权威的影响,实事求是的认识、理解并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学术研究,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阶级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高度融合于自己的哲学观。一方面冯先生坚持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具体阐释时代与哲学的关系、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他提出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认识,主张既要看到矛盾统一体中“仇”的一面,还要照顾“和”的一面,并提出“理在事中”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此阶段,冯友兰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了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运用。应当承认,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应用清晰的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思想内涵。这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指明了方向,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