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是一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公益性、免费性等特点。普及义务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一半以上的小学和初中都设在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差距也在农村,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严重的困境。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它不仅能使本地区居民从中获益,还能够使整个社会获得收益,这就决定了义务教育的供给主体应当是政府部门。虽然世界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文化传统上千差万别,但政府依然是义务教育投入的核心主体。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完善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的政策,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我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以及分税制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等原因,使得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三个角度(政府、市场、第三部门)来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困境,主要表现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城乡与地区间的教育供给不均等;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公民对教育的捐赠严重不足等。第二部分:在供给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的体制缺陷;农村义务教育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缺陷;对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误读;缺乏对捐赠行为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第三部分: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起源于西方,为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西方国家在教育政策与立法方面亦积累的较为丰富的经验。它们的成功之处以及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本文主要选择美、日、法、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分析它们在义务教育供给模式,政府间转移支付,以及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分工协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为了走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困境,本文运用理论与现实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困境进行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政策建议:明确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的责任分担机制,建立以“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管理体制;加大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中央对地方的激励相容机制;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清晰,充分发挥其调控市场的功能;加强对社会捐助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推进我国教育捐赠事业发展等。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