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文学刊物,它一开始就秉承着毛主席的祝愿“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而诞生,与专重文艺政策、文艺思想和文学批评的《文艺报》不同,《人民文学》一直致力于以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为主,主编大多是知名作家,如茅盾、艾青、丁玲等,而在上面刊登的作品也使许多作家一夜成名,如王蒙、宗璞、刘心武等,因此在《人民文学》上刊登自己的作品是许多作家的梦想,而能将作品发表在头题的位置又是更多作家渴求而不可遇的机会。《人民文学》的头题位置作为一个特殊的言说角色,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深入分析《人民文学》的头题作品就显得很有意义和必要,能够挖掘出更多被忽视的共性和真相,也能窥到一个时期中文学风气的转向,同时也为文学期刊的编辑提供一个范式。
论文的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时期《人民文学》头题作品的统计分析。这种统计分析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头题类型的分析,它包括单头题、双头题和组合头题三种类型。其次是头题体裁的分析,这种体裁的变化是从以政治性体裁作品为主转向以文学性体裁作品为主。第三是作家构成的分析,作家的构成是以新人为主,老作家为辅的。第一部分内容的写作主要是建立在数据的统计之上的,兼之以文本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新时期《人民文学》头题作品编辑策略的分析。《人民文学》每期刊登的作品多达数十篇,那么哪一篇才能压轴呢?编辑部显然有自己的考虑。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至少有这样五种优先情况:政治优先策略;新作家优先策略;时代作品优先策略;读者优先策略;特色作品优先策略。但是这五种策略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是固定使用的。第三部分是对新时期《人民文学》头题作品特色的分析。笔者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将新时期(1976—1989年)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人民文学》的头题作品各有其独特的风采。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