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考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比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中国学者对早期发展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观点。经济发展思想和理论是中国经济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分支。在中国近代以前的几千年中,经济思想常常表现为政治谏疏的副产品,散见于其他各种文化资料之中,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接受过系统西方经济理论学习的中国经济学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中国工业化的理论和主张有了空前的发展。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三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文章基本框架。 第一章论述了中国学者经济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人口压力沉重,失业严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贸易逆差和贸易条件恶化,社会经济命脉大多数为列强所掌握,也还存在民族资本和国家资本。在近百年来与列强摩擦和斗争中,大多数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认识到,经济侵略比武力侵占更可怕,只有国家经济力的增强,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之道。因此,有关经济发展理论,为中国经济思想家所主张。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培养出了一批熟悉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从理论准备上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 第二章论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工业化理论、工农业关系理论、对外贸易理论、计划化思想四个方面综合概述了当时众多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总体上概述中国学者经济发展理论之后,重点分析了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主要体现在他194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
本文从七个方面概述了该书的主要理论:1、科学、独特而全面的工业化内涵;2、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论;3、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4、工业化的开始、程序、阶段和速度;5、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6、工业化进程中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7、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关系理论。在概述这些理论的同时,结合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论述了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 中国学者对早期发展经济学的贡献 第三章在对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出现、早期发展和演进做了一个基本考察之后,把张培刚工业化理论与刘易斯早期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学者的农业观与舒尔茨农业观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