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公平问题。论文以河南省A县三个乡镇四所中小学为分析样本,从A县义务教育资源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两个方面展开,实证表明,A县目前的义务教育中所需的硬件、设施、经费、学历、职称等显性资源已经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但这一切并不成为决定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态度与技术等隐形资源是影响A县义务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调查表明,由于教师流动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偏远地区流向城镇中心,恰恰由此抽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核心因素,形成了A县实质性的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性质。
主要研究结论是:党和政府在推动农村发展方面,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改善中国农村落后问题,通过改善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在河南省A县城乡义务教育中的硬件教育资源以及教师资源的显性特征因素,都基本实现了均衡,但在教育结果方面,城乡义务教育依然处于非均衡状态。当前引致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衡性并非由教育的显性均衡资源决定,而是由教师资源的隐性特征因素决定的,这一隐形特征表现为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技术和态度。导致教师资源隐形特征因素的非均衡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优质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非均衡性。要改变这种非均衡性状态,就需要把优质教师资源吸引入农村义务教育之中,保持农村与城镇教育资源质量的均衡性,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对于类似处于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县,吸引优质教师资源进入更为落后的农村以改善其教育质量,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货币收入。根据A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非均衡性质,解决该矛盾的主要思路是: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提高收入的方式吸引优质教师进入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多途径提高教师从业水平;完善教师流动机制。
本文关键词:
城乡(4)
义务(1)
教育(54)
资源(13)
非均衡性(1)
研究(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