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文学理论课程的设立,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多种不同模式的文学理论教材类型中,一批以作家身份介入文学理论研究从而编写成集的文学理论教材,丰富了文论教材的整体面貌,体现了不同的声音。因此本论文将把焦点投放在这类“作家型”文学理论教材中,选取“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新时期直至新世纪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时间段,以这两个时期内成果最为突出的8位作家的文学理论教材为载体,研究分析这8本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理论特色,总结它们的优越性与潜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为所有文学理论教材之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参照与借鉴。
论文总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确立了论文研究的对象,及对现如今此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一章梳理了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历程,为“作家型”文学理论教材的登场设立了背景,然后再分析“作家型”文论教材中作家身份的特殊之处;第二章以“作家型”文学理论教材中最具特色的主题——“审美性”为切入点,阐述郁达夫、老舍、葛红兵等作家的文学理论教材中以“审美性”为主题的具体理论观点,再概括此主题的阐释方式与思维模式,最后分析在此方式论述的主题下所设定的行文结构;以第二章论述的教材的审美主题框架为依托,第三章具体到文论话语上,分析了“作家型”文学理论教材叙理式的文学话语;最后一章指出了“作家型”文学理论教材以其特征而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和存在的缺陷,并在最后总结出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究竟该由谁编写,哪种模式的文学理论教材才更有利于学科发展,更有利于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播的答案。
本论文通过将“作家型”文学理论教材放置于相应的时代、学术背景中,分析研究其独特的审美性主题与叙理式的话语方式,总结出其作为文论教材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