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方话语理论全面深入地介绍到中国,话语理论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话语理论入手研究文学理论的发展变化不仅开拓了研究问题的新视角,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话语"不仅是文学理论的主要构成元素,而且是表达文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只有深入地考察社会转型中的文论话语演变的原因及话语实践,才能正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及建构的脉络。
本文首先从福柯的"认识型理论"入手,分析我国文学发展中的四次话语转型,这也是我国文学现代化进程认识型转换的结果。其次以话语转型中具有时代特色的蔡仪与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为切入点,具体分析文学理论话语演变的主要原因。采取由点到面的形式,由文学本质入手进而映射出文学本质特征,及文学创作论中的话语变化。经历了由"社会意识形态话语""形象与典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语相结合"等的政治话语到"审美意识形态" "意境与意象""艺术真实"等学术话语的转变。
这一转变并不是单纯的概念范畴简单更替而是具有连续性、历史性与继承性,是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最后由话语构成的理论体系入手,综合分析比较蔡仪与童庆炳文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话语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东学西渐的全球化以及文学学科化、独立化要求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体现出了文学理论话语与时俱进的实践特色,但同时也应正视这一变化中过于"西化"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思考和探索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过程中建构中国自身的文论和批评话语的有效路径。不仅要认清我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构成及其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要加强西方当代文论在我国强势推进的反思,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总结、归纳和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