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权威机构

中文期刊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在新闻与文学之间:“非虚构”写作现象研究

在新闻与文学之间:“非虚构”写作现象研究

来源:期刊网  作者: 李淑华;  导师: 肖燕雄;  时间:2018-06-03 20:47:35  点击:

  “非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尝试,它极力撇清与传统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关系,在写作文体特征上,也展现出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学的特点。文章从题材选择、叙事特点、文体特征、语言风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了“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注重平民化视角、题材选择的亚文化性、强调作家的在场性和介入性、最大化展示细节等等。“非虚构”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时隔几十年,它再次在中国大地被重新提及,既有新世纪报告文衰落、虚构文学面临危机的内因,也有电子媒介发展、作家重回理想的外因。“非虚构”作为探索新型文学写作模式的勇敢尝试,不仅重塑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也让更多的文学写作者看到了自身更大的可能性。2010年,《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提倡作家走出书斋,走进生活,以自身的真实体验进行写作。这一创作理念的提出,得到了一批作家的响应,他们纷纷投身“非虚构”写作,“非虚构”作品得到了大力弘扬。2015年,白俄罗斯的作家兼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她的“非虚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实践的成功,不仅给文学界带来了荣耀,也给新闻写作者带来了反思,引起了学界对“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写作关系的重新审视。

  文章通过对“非虚构”进行历史梳理,发现“非虚构”写作与新新闻主义报道产生于同一时期,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从产生之初,两者就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同时,结合典型作品分析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表现形态,它凸显了新闻真实原则,采用旁观者的视角表明了写作者的客观立场,运用口述实录文体展示了与新闻写作的融通之处。基于对“非虚构”写作文学和新闻特征的分析,文章认为“非虚构”是介于文学与新闻之间的写作文体。作为一种跨文体写作方式,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在“非虚构”领域内取得的成就,“非虚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其未来发展前景。关注这一文学与新闻融合写作的趋势,对新闻文学进行历史梳理,结合当下的媒介环境,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新闻文学化”现象。对于走回文学的新闻而言,新闻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改变,对于这种文学化的倾向,我们不能简单的断定,它一定会是新闻发展的“正路”,当然也不能轻易下结论,文学化的新闻会导致新闻“走上歧途”。只有理性对待这股“新闻文学化”思潮,不“一哄而起”,更不盲目地追赶“时髦”,这种“新式新闻”才能在热潮之中走得更远。“非虚构”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学写作,文体边界的含糊不清,造成了它的写作尴尬。过分注重事件化的陈述,对文学审美技巧的忽视,使得它距离文学的本质越来越远。而“非虚构”作为一种新闻写作,其写作主体的局限性,题材选择的过度奇观化,关注社会热点的单一性,也让自身误入思维类型化的泥淖。

本文关键词:

收缩
  • 电话咨询

  • 400-8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