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权威机构

中文期刊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艰难地泅渡

艰难地泅渡

来源:期刊网  作者: 于进;  导师:王化学;  时间:2018-04-20 09:37:34  点击:

   夏多布里昂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创作对法国社会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由于一度受意识形态影响以及对马克思关于夏多布里昂经典评论的片面理解,长期以来没能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应有的肯定,尽管以往的研究也不乏精彩之论。
  本文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历史原则和美学原则,结合“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尽可能全面地占有资料,对夏多布里昂的主要代表作进行文本细读,以求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章概论部分,回顾中外夏多布里昂研究状况,扼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立足于文本分析,重新诠释了马克思的经典评论,认为夏多布里昂的创作表征了18世纪法国文学向19世纪文学的过渡,是法国浪漫派文学的始祖;同时像许多过渡时代的大人物一样,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艺术上,他开创了新的文学风尚甚至流派,却又在新外衣下贩卖旧内容;政治上,在革命和保守之间游移,既出任拿破仑政权要职,也吹捧反动神圣同盟;既留恋旧的社会秩序,又向往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夏多布里昂的矛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实质上乃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与动乱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1789—1830年间法国动乱不宁的社会思潮,即启蒙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世纪末“迷惘一代”人的精神与心态。
   第二章分析夏多布里昂文学创作的外部要素,指出他之所以能够对法国文学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及家庭的原因。夏多布里昂幼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和作为封建家庭幼子的地位,决定了忧郁成为他性格的主要特点。大革命时期激烈的社会动荡和信仰的崩塌以及个人生活遭际,使他对世界产生了虚无感,而对虚无的逃避与超越成为他内心痛苦的根源。这种理想与现实、历史与存在、新旧文明的冲突,为夏多布里昂创造勒内这个“世纪儿”的典型形象培植了土壤。《勒内》不仅是夏多布里昂“具有深刻意义的自传”,而且是当时“整整一代人的、充满诗意的自传”。夏多布里昂惶惑不宁的灵魂,反映在《勒内》里那令人迷惑不解的“惶惑迷惘的精神”主题中。这种精神不但表现了一个动乱的年代,而且反映了几乎是寻找不到出路的一整代人的矛盾和要求。
  第三章论述夏多布里昂独特的宗教观与其文学创作的内在关系。作家心中呼唤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他在努力寻求使社会重归安宁的方法而不得之时,不知不觉转向了宗教的超自然力量上。夏多布里昂在其宗教与美学巨著《基督教真谛》中构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基督教诞生之后就创造了爱,这种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世上有了爱,就意味着理智的升华与人类的进步”,并强调“人类的文明越是进步,感情的迷惘状态就越是增加”。这种“惶惑迷惘”( Vagueneso)的感情,实质是“世俗的爱与宗教的爱,爱情与惊恐有益混合”的对立统一,在《基督教真谛》里,构成褒崇基督教,同时又渎神的夏多布里昂精神。在自然神观与矛盾的人性观的基础上,夏多布里昂开拓出独树一帜的美学观与创作理论:“文学作品真实的艺术效果应来自感情题材,而不是来自理性。艺术感受来自于自然,来自于对自然风光的真实感受和美感,如果一部作品缺乏这种情感,再高超的写作技巧也无济于事”。《阿达拉》就是这种思想的形象说教,他创造的那个“基督教”,是一种异教和基督教混合的东西,这里面充满了对自然神教的赞美,对感情的推崇和对禁欲主义的抗议。
  第四章基于前面的论析,对夏多布里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行评价。认为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以特有的抒情方式记录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他在艺术创造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笔下的自然风光具有蛮荒和孤独之美,以勒内的形象为19世纪的精神苦恼作了诊断,确定世纪病的病症,创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性格典型,开辟浪漫主义的文学道路。 

本文关键词:

收缩
  • 电话咨询

  • 400-8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