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以来,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艺术革命,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随着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及20世纪末数字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艺术领域再次发生变化,并形成与机械复制时代不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势,艺术观念自身亦再次改变。追溯艺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发展踪迹,不难发现,技术与艺术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技术已成为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到大众文化、文化研究、媒介文化、视觉文化、审美文化、后现代文化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知识网络。因此,对技术与艺术关系展开研究,对于认识当下的艺术发展实践,以及促进当代艺术及文化理论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技术对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早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该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将这种艺术类型放置于社会系统之中,对其进行社会批判,而没有对技术自身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深入探析。
因此,本文首先对艺术中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媒介研究的理论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技术观,即“技术意识形态”,以立足于技术自身性质来探讨它对艺术的影响机制。同时根据技术的发展转向,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过程分为“机械复制时代”和“电子时代”两个阶段,对比不同技术对于艺术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对于两个时代中艺术的研究,在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美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感知方式和艺术主体两个角度对技术带给艺术的客观变化予以分析,最后对艺术在电子时代的变化进行审美反思。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概说。首先,是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历史考察。通过分析二者词义和观念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相比早期的混沌一体状态,技术与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融合,是建立在二者分化为两个独立领域的基础之上,由现代技术的发展所推动。根据现代技术的变化,在此融合过程中艺术经历了机械复制时代与电子时代两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其次,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问题史进行了梳理。
伴随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过程,对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应的是以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后半叶始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其间正处于由机械复制时代向电子时代过渡的阶段,电视代替电影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媒介文化,它对应于发展高度成熟的电子时代,亦称为信息时代。三个阶段中,对于技术化艺术的认识随着其自身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否定、鄙视到如今更为客观的分析和批判,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研究传统。但是在如何看待技术的介入问题、主体问题、艺术在技术时代的审美变化这三个方面产生了诸多分歧,这些分歧亦成为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是现代艺术理论视野中的技术观。首先对文化理论和哲学视野中的技术观进行辨析并发现,文化理论虽然将技术化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认识到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对技术自身的属性尚且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哲学中,“工具论”与“决定论’是两种主要的技术观,二者各具道理,亦都有偏颇之处,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以“形式的偏见”对二者矛盾予以调解,但其前提建立在社会选择对技术的影响之上,亦未能够将技术从其具体社会语境中抽离出来做独立的分析。
本文借鉴当代媒介研究提出的“传播的偏向”、“媒介即讯息”等理论观点,提出“技术意识形态”这一技术观,对技术的影响做一种文化的分析。“技术意识形态”指的是特定技术由其自身的物理性质所引发的特定文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与使用者、社会、经济等诸因素无关,完全是技术自身属性所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它显示出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力量,这种独立性往往不易察觉,因为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隐而不显的,而且总是处在与其它社会力量的互动与博弈中来发挥自身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