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以他别具风范的诗作和建安文坛领袖的身份,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的初生伊始,就走进这一著述体例的叙述行列。伴随着“中国文学史”的成长历程,曹操的叙述内容也呈现出与之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文学史编著的发轫期,由于传统学术观念的延留与著述体例的发展局限,文学史家对曹操作品的解读,与古代诗文评中的内容、方式大致无二。文学史书写体例的优势并未在此时的曹操文学评述中得以展现。“五四”文学革命的到来,不仅为“文学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给曹操文学价值、文学史地位的彰显提供了机缘。在文学史家们对“平民文学”、“白话文学”的大力推崇中,乐府的文学史地位迅速提升,曹操的乐府诗歌特色,也在文学史家们的多方位关注下前所未有的显现于世人面前。文学史中曹操乐府体制、形式的分析,也在此时达到了建国前的最高水平。然而,抗战的爆发与40年代国内政局的动乱,将“五四“后文学史编著事业的繁荣归于寂寥,曹操的书写内容也随之失去了之前的缤纷色彩。文学史中集结前人之言的曹操书写方式,几乎成了此时文学史家们普遍达成的共识,曹操的书写成果也因之鲜有突破。兴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出现,为40年代文学史中的曹操书写,增添了一份别样精彩。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