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分化,知识不断细化的过程中,致力于专门知识生产的大学通常需要了解生产者的资历、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以便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有效地实施管理。职称评审正是在知识专门化的基础上对专业领域从业者的学识水平和技术掌握的高低进行评定,通过赋予高校教师以资格标记,从而为教师与不同岗位的配对提供便利,高校人事管理藉此实现规范化,并得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的评定、识别通过对其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来实现。目前对于全国多数高校而言,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己成为学术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些考核与学术研究者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导致大量论文发表,但经典之作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虚假学术”、“泡沫学术”的泛滥极大地损害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削弱了高校应有的学术信仰。数量繁荣,质量平庸,其症结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贡献。单纯地追求操作上的便利正是当前职称评审制上的一大缺陷。学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对高深学问的价值评估只能由掌握了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来承担。没有人能够代替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尤其是对研究的质量进行高端、精细的评价,同行的专业知识和理性判断是更有说服力的尺度。尽管在评价制度不完善、“同行”自律不严等情况下,同行评价也会引发一些“流弊”,但总体而言,同行评价仍不失为学术评价的最主要的方法。但基于专家知识的评价显然需要制度上的优化设计,包括评审材料的简化、评审程序的合理化等。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弊端,基于目前国内少数高校的实践,提出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构想。论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基本问题,介绍了教师职称评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了科研评价方式的演变,从而推导出基于专家评价的综合模型成为学术评价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四部分介绍了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内涵及适用性问题;第五部分着重设计了代表作评审的一般流程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第六部分则着重探讨了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条件。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引导,通过实行基于代表作的职称评价制度,在原有僵化、刚性规定中加入柔性元素,用制度来接纳没有数量却有含金量的另类科研行为,如此可望倡导一种心无旁骛、潜心学术的风气。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