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是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其生成的讨论大体分为两类:文学本质论和文学建构论。也有人试图探索通融性的解释。本文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寻一条通融之路,以期丰富文学经典的观察视角,更为深入地了解文学经典的生成。文学经典本质论和建构论存在审美观念的深层矛盾,寻找线性共同点有助于二者的有效统一。文学语言和文学传统是运用这种方法找到的两条路径。文学语言是文学经典生成的基础。文学本质论将文学语言看成是本身自足的评判标准,文学建构论认为文学语言是文学经典成为文化资本的基础。
两派的文学经典语言观相互补充。首先,文学语言影响文学经典的呈现形态,文学经典是文学语言的高度运用。这表现在文学经典运用语言艺术性地满足人的审美感受,文学经典遵循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次,文学语言是建构文学经典的中介。文学语言因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进入社会,是形成文化资本的基础。在文学传统方面,文学本质论关注文学传统在文学内部的表现,文学经典建构论强调文学传统对文学经典的历史性建构。二者的综合,就是对文学经典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首先,文学传统是对文学经典的传承与变革。文学传统在文学经典中体现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文学经典自身变革的内部推力。其次,文学传统促成文学经典的资本转化与历史建构。要具体考察文学语言和文学传统的作用,我们可以进入学校教育这一代表性的场域。学校教育因它的传播功能与资本建构功能影响着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学经典最确定的形式是纳入教育体制,被遴选、讨论与评价;继而也因这份礼遇而形成文化资本,成为一种典范或坐标。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