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力图借对《小说月报》(1921——1931)所载的翻译儿童文学的分析,来审视中国儿童文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注重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特点,同时,也关注自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以来就一直被忽略的儿童文学的“无意思之意思”(周作人语)——游戏精神、娱乐作用及审美情感的特点。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这一部分对翻译儿童文学对处于发生期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儿童文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短的综述,也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这一部分总体概括《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儿童文学的特点:数量远远超过原创作品;注重寓言、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安徒生童话的译介,同时针对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二章。这一部分从《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儿童文学注重“为人生”作品的译介这一点出发,对中国儿童文学中教育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创作实践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三章。这一部分从《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儿童文学忽视“无意思之意思”作品的译介这一点出发,对中国儿童文学中“无意思之意思”理论的发展及其创作实践进行了梳理。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语。这一部分里,主要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个基于我自己理解上的预测。 更多本文关键词:
保护立法
中韩
校外STEM
实质
广西科技
济南
种苗
竹建筑
中华魂
辽河
战略
民族文化
石河子
国土
仪器仪表
广东省
滁州
歌剧
海燕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