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构建高职护理专业的《综合医学基础》课程以满足整体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采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将基础医学各门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教材;将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5级高职“2+3”的两个班学生共199人及授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100人)作为教改班,2班(99人)作为普通班,教改班采用高职护理专业的《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教材,普通班仍沿用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两个班均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效果评价。
定量分析方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及成绩考核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践能力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是否具有差异。质性分析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及改革成果,采用访谈法对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和护理专业共12名授课老师及24学生进行了访谈,对学校课程整合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探讨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状况。总结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措施和特点。结果:1.课程整合将《生物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护理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优化整合,形成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材—《综合医学基础》及相适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2.效果评价(1)定量研究结果:1.课程改革前:(1)《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结果显示:教改班平均分为99.34±9.73,普通班平均分为99.88±9.82,P=0.8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班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2)《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估量表》结果显示:教改班平均分为64.83±13.58,普通班平均分为63.80±10.51,P=0.25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班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亦无差别。2.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改班学生进行《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整合的接受程度及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在“难度下降”、“内容简化”、“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授课质量”、“内容组织得好”、“喜欢这门课”、“上课内容能听懂”、“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等方面,第二次调查得分明显高于第一次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课程改革后:(1)基础医学综合理论考核:教改班平均得分为64.15±3.99,高于普通班平均得分60.07±3.69,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端模拟人基础综合实验》测试题:教改班的平均得分为6.630±2.34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5.536±2.44,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部分护理专业课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内科护理学》教改班的平均得分为72.65±9.19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9.99±8.40;《基础护理学》教改班的平均得分72.75±9.42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8.94±10.98;《护理学导论》教改班的平均得为70.18±11.36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5.17±13.62。以上三门课程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测试题》结果:教改班的平均得分67.46±16.84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0.04±16.02,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估量表》结果:教改班的平均得分70.70±11.57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得分66.66±11.84,两个班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关键词:
高职(2)
护理专业(1)
综合医学基础(1)
课程(21)
整合(3)
效果(1)
评价研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