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践”教育学孕育于中国社会转型大变革的开启之时,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滋养沃土;诞生于新世纪初中国加快社会转型变革新时期,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为成长依托。“生命·实践”教育学以重建当代中国教育学为目标追求,主动承担学科发展的历史责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同时发力,理论反思——重塑教育学发展核心“基因”与命脉,实践探究——焕发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教育与“现代型”学校转型。“生命·实践”教育学如“生命”般“在中国”孕育、诞生、成长,“新基础教育”由最初的五人和一所试验学校①发展成今天十数位核心成员、百余所试验学校、数千师生共同参与;其理论生命由原初的意志、向往逐渐凝聚成“基因”内核,因基因而激活的创生点最终以“理念、理论”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体系化、全整的理论形态;现阶段,有意识地凝聚“内、外”生命力量,成长为富有生命力的当代中国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在生长中表现出生命“绵延”的特质,“身体”逐渐成熟、强壮,“意志”更加明确、坚定,展现了“一颗种子”的力量;“生命·实践”教育学也在成长中追求着生命的“绵延”,纵向“时间”的延长,横向“空间”的弥漫,追求着“大树参天”的繁茂。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生命孕育生长”的视角,厘清“生命·实践”教育学孕育创生历程的同时探寻影响其创生的根源性因素与机制;从“内、外成长动力”的角度,梳理清楚“生命·实践”教育学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动力系统,力求展现出“生命·实践”教育学“从过去走到现在,并照进未来”的绵延特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生命·实践”教育学创生成长的分析为教育学理论发展和当代中国教育学重建提供有益借鉴。梳理中国教育学百年历程是当代中国教育学重建前提,也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生背景”。首先,以“在中国”的角度分析,呈现出由追随到自立,由简单到纷繁,由“破”“立”到创生的阶段发展态势;其次,以“中国化”的角度反思了从“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教育学”的演进趋势,“中国教育学”的提出成为具有“超越性”的新命题;“生命·实践”教育学便是当代中国教育学重建道路上颇具代表性的一派。“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生机理”分两部分,其一是“创生源素”,其二是“生命机制”。“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创生的基因内核源于其回到教育学史,解读“教育是什么”、回到中国教育现况,解读“人之生命”、回到学校日常生活,解读“生命之实践”、回到中国文化精髓,解读“生命·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创生的生命冲动源于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生命·实践”教育学人对研究实践的深切体察,由此产生强烈的情感驱动和精神向往,以“理论新质”的形式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创生的根源性因素。
“孕育”期和“诞生”之初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如同“孩童”的生命一样脆弱又充满生机,需要一套完整的生命机制协同作用,共同维护其健康成长。“存活机制”以新陈代谢的方式吸收有益于其生长、发育的资源,获取生命成长的能量:“调控机制”通过对内部的“维护”和外部的“调理”维持着“有序”的生命状态;“生长机制”在既有教育理论、实践中发现新的创生点,并能引发一系列分支创生功能:“繁殖遗传机制”将教育理论的“基因”、特质与品性以“遗传”的方式,为理论生命的“新生”和“进化”提供可能。内含着创生主体生命精神与意志的“基因”蔓延到各个参与主体的精神生命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育成新人、新事、新学,由原初看不见的“点”逐渐成长为灵动鲜活的“新生”理论,“绵延”是“生命·实践”教育学与生俱来的特质。“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成长动力”有内外之分。孕育至初生时期的“本能性”生命力必须发展为“可持续”生命力,生命才能健康、茁壮成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成长外促力来源于中国社会转型变革、历久弥新的教育改革和切肤之感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以及同样会产生深切影响的国际教改运动;还来源于与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对话。“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成长内生力因提出较为系统合理的学科重建目标体系、基于转化逻辑思维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生成的“理论性”实践和“实践性”理论、汲取传统文化命脉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而实现聚合。“成长动力”是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更好的生存发展,能够在随之而来的“青年期”“成年期”更加具有活力,甚至能够孕育、养成承传“生命·实践”基因的后世理论,实现自我生命的“再生”。“绵延”也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持之以恒的目标。“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生命特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原创与绵延。富有生命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在理论建构中彰显了创新力持久、原创性独特、影响力广泛深入、时代价值取向契合的总体特征:展现学派本色与特色、信念与准则的教育信条的提出,总结提炼了理论生命创生和成长初期的成就与收获、夯实了具有中国性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生命成长的新基础、预示着新时期当代中国教育学迎来的发展新生机。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