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实施,带来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逐渐加大,东部、中部、西部,省份与省份间,省内地市间、县域间均存在着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差异过大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社会动荡,更不利于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怎么样,经济发展是否协调,走的是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将研究单元合理分组,最后找出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时间上的分析可知,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在2001~2014年间缓慢增大。在空间上,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发现2001~2014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HH组分布在郑州北部、西部、南部各市,存在集聚效应;大部分HL组、LH组分散在河南省的中西部和南部各县域,分布较分散;LL组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南部各市,依据分组结果将河南省县域经济水平分为三组。用EViews软件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找出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结果发现: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道路面积、道路密度6个因素对三组县域经济发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促进了一般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促进了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提出河南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具体如下,经济发达县域应将人口数量劣势转化为人口质量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交通网络,发挥增长极作用,有效带动周围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发达县域需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劳动力在县域间的流动;充分调动县域资源优势,选择适当的主导产业;扩大市场需求,提升道路通达性。欠发达县域需提高人力资本、强化产业支撑;加强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增加县域间交流,增强协调性;完善基础建设,政府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着力发展各类县域产业。本文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时,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丰富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应用方面,对研究县域提出协调发展的途径,能为河南省有关部门指导县域经济增长、协调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对与河南省县域经济具有相同或类似发展水平的县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