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随着医学逐步向知识医学和循证医学发展,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主力军,对其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已成为全球执业医师的金标准。但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本研究旨在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研制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基于标准的、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实现对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客观、正确、全面、可靠的综合评价,为实现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教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科学知识可视化、归类分析和共词分析等文献情报分析法建立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初拟测试题项;通过专家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法进一步发展测试题项,应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题项的权重系数,并形成标准化分值;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专家评判、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效应尺度统计量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测评体系进行了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反应度的检验。
结果
(1)建立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理论框架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4个测量维度。其中,信息意识包含了领域意识、前沿意识、线索意识和循证意识4个指标;信息知识主要包括医学生对循证实践相关术语、医学信息相关术语、医学信息检索知识、参考文献标注规范等陈述性知识的了解;信息能力主要由信息需求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创新与利用能力、循证实践能力6个指标构成;信息伦理与道德主要包括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认识以及合理使用行为。
(2)通过专家咨询法评价测试题项的内容效度(题项的准确性、清晰度和适用性)。专家的积极系数为0.875,权威程度亦较高,且评议结果比较趋同(Kendall协同系数W=0.126,p=0.000<0.05)。内容效度分析后,对整个测试体系在数量上进行了删减,并对部分题项的内容作了更科学的处理。
(3)通过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各测试题项的权重系数,并应用测评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删除了5个鉴别度较低且难度极高(或极低)的题项。
(4)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测评体系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共提取4个公因子,能够与之前建立的测评理论框架中确定的4个维度相一致,结构效度良好。
(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与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卫管专业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0<.05, p=.018<.05),区分效度良好。
(6)测评体系整体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706,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数为0.780,Guttman折半信度系数为0.776,整体信度较高。
(7)效应尺度统计量(ES)分析结果表明,《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干预前后,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有显著性改善,整体的ES值为2.29,反应度较高。最终形成的测试题项能够用于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测量。
结论
(1)“标准化”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测试题项的发展是基于国内外权威的高等教育领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以及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与信息素养能力相关的指标要求,即测评工具的“基础”是“标准化”的;二是体现在科学的研究设计与系统的检验路径,即测评工具的“过程”是“标准化”的。
(2)医学生信息素养测试题项的建立应注重客观性和适用性的原则。
(3)将测试题项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相结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题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4)通过对专家咨询这一经典定性研究方法的定量评价,使得本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5)建立了国内首个医学领域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评工具,为增强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6)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测试题项的全面性和特异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专家咨询的学科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及实际测评的样本量及其覆盖面需要进一步增加等。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