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权威机构

中文期刊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论文 >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分析

来源:期刊网  作者:陈泓霖;   导师: 刘恒;   时间:2018-05-05 20:31:27  点击: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震荡,也引起了学术界对经济周期问题研究的一股热潮。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探究其形成机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做出预测以及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自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到2013年,我国经济共经历了十轮周期。

  改革开放前后,无论是在经济周期波动特点还是在经济周期形成机理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经济周期持续时间延长;(2)经济周期波动总体呈现平稳化的趋势;(3)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延长;(4)经济在收缩期出现了一个深“V”型的急速下滑和反弹。我们知道,经济周期的波动特点是经济周期形成机理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判定2000年以来的经济周期形成机理与前九轮周期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于经济周期的形成机理,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当前关于经济周期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第一,对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研究大多仅限于一般性的描述,而没有把经济波动的特征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相结合来进行分析;第二,有关经济周期形成机制的研究或是通过简单地检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是仅进行定性分析,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理论模型与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因此,我们在中国整个宏观经济背景的基础上来分析我国各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来探讨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因素。

  首先,本文在理论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理论。主要从对当前经济周期的总体判断、经济周期的具体形成机理、经济周期研究方法以及国外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最新描述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周期的形成机理,我们首先从了解其外在表现形式——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入手。紧接着本文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理。本文通过13个经济变量构造月度综合指数来分析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在实证方面,本文通过统计研究方法来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概况。与年度数据相比,月度数据能更好地反应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学者们一般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研究经济周期,但GDP增长率只有年度和季度数据,并没有月度数据,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波动的短期特征和效应,因此本文通过13个经济变量来构造月度综合指数,用其代替GDP来分析我国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在构造的月度综合指数基础上根据经济周期的“谷—谷”划分法,本文发现,第十轮周期的扩张期从2000年1月开始,到2008年7月结束,波峰出现在2005年12月,月度综合指数达到25.23858。收缩期由2008年8月开始,2009年1月结束,波谷出现在2009年1月,月度综合指数下滑到-5.97。2009年2月,经济进入了下一轮周期,经济在震荡徘徊中呈下降趋势。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来对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通过AR(自回归)模型分析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的内在传导机制。结果发现:1、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位势较高。在整个样本期间,计量结果的常数项为0.6813,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位势较高。经济扩张期间的常数项为0.8991,经济收缩期间的常数项为0.6266,扩张期间的常数项大于收缩期间的常数项,这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趋势性下降的通道。2、我国2000年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是系统内部加速力量和减速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我国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的形成机理中,内部传导机制的贡献率达到了65.32%,外部冲击的贡献率为34.68%。这表明经济的内在调整作用增强,也解释了为什么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平稳化趋势。其次本文通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探讨影响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外在冲击因素。

本文关键词:

收缩
  • 电话咨询

  • 400-8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