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国寿命最长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从创刊伊始至终刊几乎没有停止对欧美文学的译介。本文通过梳理1920年至1932年《东方杂志》的所有杂志和相-关史料,试图从综合性期刊这一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欧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首先,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商务印书馆的经营发展状况、《东方杂志》原有办刊理念及1920年革新后新的译介理念,考察1920年《东方杂志》译介欧美文学面貌发生巨变的原因,并对总体译介方式作初步总结。其次,通过分析这一时段《东方杂志》的欧美文学译作与相关文章,分别从国别文学和文学流派的角度切入,讨论杂志译介的倾向性与接受特点。最后,根据上述分析,阐述本时期《东方杂志》透过译介欧美文学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学视野下发展民族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诉求。
本文关键词:
收费标准
轨道交通
服务
企业并购
民族
内江
要注意
江门
进程
日本乡村
体育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
热带
钟山
行政管理
发展策略
初任
农业部
半月刊
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