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不仅德国教育学精神的象征,而且是世界教育学的灵魂者。赫尔巴特是一位博学多智的思想者,不仅在教育学领域造诣极高,而且在哲学、心理学、法学、音乐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赫尔巴特一生将道德尊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尤其重视道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似一颗蒙上了灰尘的珍珠,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它的生命力。国内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愈来愈多,研究的视角亦是多样化。对其教育、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由浅入深的趋势。然而对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仍然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片面化、碎片化和批判化的研究现状。因此,本研究将重点从赫尔巴特的人的视角,探析其道德教育思想。并对其思想进行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探究其回归人本位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的生命价值。学校的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塑造人的精神风骨,培养人的道德品格,提升人的道德理想。人是道德教育发生的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目的的落脚点。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德育学科地位的失落,是本研究追寻的目标之一。从人的视角进行勾勒,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中文本分析法,以《赫尔巴特文集》六卷本为主要文本。通过这两种方法,对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人为视角,进行比较系统地分析。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氛围,历史积淀品格,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精神风骨犹存。对其影响较大的有,追求真理与批判的康德,满怀爱国思想与理想主义的费希特,秉持训育理念的尼迈尔,充满仁爱与同情心的裴斯泰洛齐。第二部分主要是本研究的重点,从赫尔巴特的一系列著作中总结出他对于人的理念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的理性生物特点,是赫尔巴特道德教育发生的起点。理性生物的人同时具备五种观念即内心自由、追求完美、友善,法和公正。其次是人的可塑性,可塑性是赫尔巴特整个道德教育的灵魂,是教化学生道德的关键期。最后是人的交际性,赫尔巴特认为人的交际性是道德教育发生的必然条件,人的交际能够产生道德情感即同情和审美感,人的交际不但是主体与主体的交际,而且是主体与客体的交际,还是多极道德关系的交际。第三部分从赫尔巴特文集出发,系统地总结了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分析了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的主要概念,如性格,道德性格和道德。其次,阐述了其道德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高理想和唯一使命就是道德。再次,就是赫尔巴特由人的理性生物特点,概括出三种道德教育观念,内心自由、善良和公正的道德观念。最后,探究了赫尔巴特的三种道德教育方法,每一种方法对应一个小目标。首先是寓活动于秩序管理之中,培养第一层次的秩序人;其次寓教学于兴趣培养之内,培养第二层次的理性人;最后寓训育于性格陶冶之间,培养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的道德人。每一层次的人之间是循序渐进的。通过这三种方法的培育,调节和引导最终达到最高的理想:道德人。第四部分主要是对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镜鉴。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人是道德教育发生的基点;学生对道德的接受,内化与服从相矛盾;具有心理学化的特征;重视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个性发展;重视人的身体健康;重视人的自我观察和语言的力量。局限性表现在:道德教育目的的空想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科学化,道德教育方法的强制性,道德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总之,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既有一定的生命力,又有其无法跨越的局限性。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精神借鉴,就是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要回归人本位,重视道德教育的生命。
本文关键词:
赫尔巴特(1)
道德(3)
教育(54)
思想(10)
初探(7)